《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》:不在場的偽紀錄片   
蔡松樵(國防醫學院醫學系三年級)


一聲拍片的中年焦慮「媽我四十歲了耶」,開始了《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》。往真實與虛構的模糊地帶取材,紐承澤導演在首部處女作中消遣國內政局亂象、大膽揭露影壇內幕,挑逗我們的窺淫心態,掀起台灣電影圈內偽紀錄片的討論風潮。



   影片的一開頭便丟下一個大哉問,拿著麥克風對準路人「你快樂嗎?」,簡直可以比擬洗髮精廣告裡的街頭民調;緊接著豆導發表他的革命宣言,遞案開拍一部偽紀錄片:要拉掉邱毅的假髮、要來個武昌街起義、要去總統府自焚抗議、要當台灣史上投資報酬率最高的電影!

   宛如第一滴熱血撒在荒漠般的台灣電影圈,忽然劇情急轉直下,跟女友的感情生活觸礁、劇組人員連環出包、募資讓他掉入和黑道無法擺脫的糾纏,狗屁倒灶的鳥事接踵而來,可怕的是此君也相當幼稚:逃避問題、管不住命根子、不斷地說謊做戲,完全喪失行為能力——而儘管HD手持跟拍的畫面不停晃動,影片本身卻缺乏紀錄片的鏡頭語言,沒有相對強調某一「真實」的觀點或企圖——大部分的時間都是一連串的笑鬧和感情衝突,最後快樂為何物的街訪論述又再度出現,結果在主角無法擺脫慾望世界的吶喊中(完全是誇張不寫實的舞台表演),我們才發現片頭激情忘我的誓言,只是一段魔術秀裡煞有其事的催眠暗示、只是一場將通俗劇情片披上偽紀錄片外衣的騙局。

   無意引起紀錄片本質的爭論,但若比較《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》的結構,可以發現本片諷刺現實揭露娛樂圈黑幕的題材,早已在香港偶像電影中大量出現,敘事上皆不脫離劇情片的範疇。擅以寫實風格刻劃邊緣題材的劉國昌更早在2006年交出作品《我要成名》,描述失意演員潘家輝,一個偶然機會下擔任新人吳曉菲的經紀人,幫助她成名並且讓自己重新出發。融合夢幻戀情跟自我成長基因,被視為在娛樂價值與個人風格上取得平衡的「半寫實劇情片」。

   《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》所有消費性的操作,比如觀眾對演藝圈的刻板印象、「男人都會犯錯」式的負面男性典範雖然清晰可見,這些元素在商業電影裡頭從來也都不是什麼新鮮事。如果用通俗電影的角度去看待《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》,毫無冷場的故事也證明豆導確實有很強的戲劇掌控能力。可惜的是流暢的電影執行,並無意深入所碰觸到的問題,它們只是嬉笑怒罵的材料、只將「HAPPY OR NOT?」拋回給觀眾自身。至於勇氣十足的自剖、戲假情真的八卦內幕呢?我沒有能力做太多的猜測,但某場Q&A時,看到導演說出他如何地自導自演自拍自發自宣,那種不分戲裡戲外的自我陶醉,倒是非常真實地感染了在台下沉默無言的我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urfilm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